正是基于對地方債務風險、一些產業面臨強力調整等情況的擔憂,國外關于“中國經濟將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最大隱憂”的輿論也再度甚囂塵上。猜測也好,刺激沖動也好,各種議論也好,都需要數據予以回答。因此,今年中國經濟首季數據,格外引人關注。
中國經濟首季數據格外引人關注
國家統計局4月16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128213億元,同比增長7.4%。一個超出預期的GDP數據,一個恰到好處的發布時機,厘清了中國經濟的很多頭緒。
今年以來,伴隨經濟下行壓力的增大,中國經濟是否需要重歸刺激之路的話題再度引發熱議。在對政策是否會變動的密切關注中,今年鐵路固定投資額度提高以及1000億元棚戶區改造項目的出臺,被不少人解讀為“刺激已悄然啟動”。與之相配合的是,部分地方樓市轉淡,也令一些地方再起救市沖動。有媒體做了一道加法,各地醞釀的各種刺激計劃或已高達7萬億元。
中國經濟非得走刺激——衰落——再刺激的老路嗎?2008年規模宏大的刺激計劃,在推動GDP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催生出許多副作用。普遍的產能過剩、“三高”產業嚴重破壞環境、行政審批職能得以強化等一系列問題,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主要困擾。如果重蹈刺激覆轍,不僅使得中國經濟增長的空間被透支到無以復加的地步,而且推動行政職能轉變、產業轉型等一系列深化改革的舉措,也可能再受干擾。
就在“刺激”論調抬頭之時,李克強總理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給出了最明確的答案:不會實施強刺激。不實施強刺激,不只是主觀意志可以決定的,還必須建立在良好的經濟表現基礎上。否則,今年空前的就業壓力,將無法得到有效緩解,經濟就可能出現斷崖式下跌苗頭。
事實上,正是基于對地方債務風險、一些產業面臨強力調整等情況的擔憂,國外關于“中國經濟將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最大隱憂”的輿論也再度甚囂塵上。猜測也好,刺激沖動也好,各種議論也好,都需要數據予以回答。因此,今年中國經濟首季數據,格外引人關注。
而目前公布的數據足以令人心安。GDP增幅7.4%,雖然比上季度有所放緩,但仍超出此前7.3%的預期,表明中國經濟的肌體依然相對強壯。更值得肯定的是,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49%,比上年同期提高1.1個百分點;最終消費支出占GDP比重為64.9%;城鎮新增就業人數也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這表明,內需而非投資對GDP的貢獻率在持續提高,而這種提高也能夠帶動就業崗位的增加。
這些數據如同一份說明書,向外界說明了兩點:一是中國經濟還在合理區間運行,無需非常態的、有副作用的刺激;二是各領域的結構調整和改革,也不會因為GDP的臨時變化而欲行又止。
這就是經濟的真實增長而非泡沫增長。這種增長,是在沒有放開流動性改變貨幣政策的同時,還堅決推進削減“三高”產能的情況下完成的,這說明,改革確實能夠發掘出增長動力,而且比貨幣發掘的增長動力令人踏實得多。正是因為沒有輕啟貨幣開閘刺激經濟之策,物價總水平也基本保持了穩定。一季度,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2.3%,比上年同期低0.1個百分點。
不過也要看到,在呈現出健康膚色的中國經濟肌體中,確實還有一些需要重視的隱患。一是3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下降1.47 %。盡管與其他新興經濟體外資出走的情況截然不同,但至少說明優化對外開放環境仍是必需的功課。二是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為負2.3%,這種趨勢已持續25個月。其中尤需辨明:哪些是生產不活躍所致,哪些是削減“三高”產能所致。
靚麗數據,告訴我們的是堅定走新路而不回到刺激老路上的信心;不佳數據,告訴我們的是改革的必要性。刺激不是政策的底盤,改革才是政策的底盤。堅持這一點,中國經濟就可長期保持基本健康發展。
在當今美國和歐洲等發達國家金融、科技、軍事實力仍遠遠超越中國,美國的整體創新機制和教育體制仍吸引全世界人才源源涌入的情況下,美國以3D打印、人工智能、量子計算、頁巖氣開發等為代表的先進科技仍會引導全球工業革命、信息革命、能源革命的前進,中國雖然也涌現了華為等卓越的高科技企業,但總體發展水平仍然與美國差距很大。
未來科技發展一日千里,慢一步就有可能全盤皆輸。而被美國當做敵手,就將中國架到了一個不得不與世界最強國拼死賽跑的地位。老二不好當,老大更不能亂當。所以,無論中國政府、中國人民,當前的要務仍然是“腳踏實地”,“實干興邦”。被“全球最大經濟體”,相當于玩火。當下,我們最需要的,還是清醒看自己,愛拼贏未來!
專欄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