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格吉勒圖案的重見天日,并非法律自身起了作用,而是源于政治氣候的推動。呼格吉勒圖死于政治(嚴打),“生”于政治,相形之下,呼格父母的努力,好心人的幫助,法律的有效運轉,都顯得卑微而渺小。
呼格吉勒圖冤案背后的“第二十二條軍規”
。保梗梗赌辏丛拢谷,內蒙古呼和浩特卷煙廠工人呼格吉勒圖向警方報案,稱在公共廁所發現女尸。
兩天以后,警方認定呼格吉勒圖殺人。一個月以后,內蒙古高院二審核準死刑。
。保梗梗赌辏对拢保叭,18歲的呼格吉勒圖被槍決。整個流程用時62天。
。玻埃埃的辏保霸,連環殺手趙志紅落網,主動交代卷煙廠公廁殺人案系自己所為。
。玻埃保茨辏保霸碌,全國媒體報道,呼格吉勒圖遭冤殺案有望重審。
必須承認,剛剛過去的四中全會,對呼格吉勒圖案的重審起到了關鍵作用,媒體能夠廣泛報道此案,也離不開這個政治環境。如果沒有這次政治會議,一位被冤殺的18歲少年,離沉冤得雪將仍遙遙無期。
主動報警的少年被抓,兩天后招供,62天走完所有死刑流程,辦案人員立功受獎,身居高位,回顧案件本身,實在有太多疑點和漏洞。這起案件的背景,是1996年全國第二次嚴打,有“從嚴,從重,從快”的政治要求。如今再看,實為草菅人命。
呼格吉勒圖的父母,生養孩子用了18年,為孩子討回清白又用了18年,還只是“有望重審”。
如何冤殺呼格吉勒圖的過程,值得細細研究,此案將與佘祥林、聶作斌、趙作海等案一起,被寫進中國法治史。而我更為關注的,是少年被槍決之后,父母為其“要說法”的18年,在各個部門之間奔走的漫長歷程。
從媒體對呼格父母的描述看,經過這么多年的挫折,他們對政府仍懷有信心,也沒失去理性,堅信會有“包青天”出現。他們甚至不想要國家賠償,只愿還兒子一個清白,讓兒子在地下安息。但老人對艱難的上訪之路的描述,仍然讓人五內俱焚,同時不由反思法律糾錯機制的困境。
由于老人的理性溫和,上訪的過程中,內蒙古高院等政法系統,對兩位老人還算客氣,至少沒有動用暴力措施,高院院長接見,還派副院長定期接見他們。但自2006年3月,內蒙古自治區政法委組成案件復核調查,公安系統內部得出“呼格案確為冤案”,監察機構也認為證據不足,至今已經8年有余。各級司法機構的推諉不辦,案件糾錯系統的失靈,無疑于一種“冷暴力”,對呼格父母實施了二次傷害。
案件推行不下去的原因,人為因素是當年的辦案人員,如今多身居高位,1996年大出風頭的馮志明警官,如今已是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副局長。制度方面,則是呼格案牽涉到國家賠償,這筆賠償需要自治區法院賠付。當年是自治區法院辦案,如今需自治區法院糾錯,再由法院自己賠償,還要對責任人進行問責。沒有異地辦案,自己追查自己,而且沒有追查時效,推動得下去嗎?
面對兩位老人的追問,內蒙古高院的說法是:“再等一等!钡鹊娘@然不是糾錯機制的自動運轉,而是政治氣候的變化。糾錯主要靠“風”,這是法治的悲哀。
與“再等一等”相比,呼格吉勒圖父母在內蒙古和北京之間的上訪過程,更顯出了黑色荒誕、制度困境。
。玻埃埃赌觊_始,呼格的父母找遍內蒙古政法系統,也曾到北京上訪。信訪制度的存在,保障了老人上訪的合法性,而根據媒體報道,他們在北京遭人截訪,又送回內蒙古?梢园l現,作為維穩措施的截訪,又保證了公民的信訪難以實現。
更為荒誕的是,后來等老人再想進京上訪,最高檢出了新規定,如果沒有當地檢察機關的起訴書,將不予接待。而當地的檢察系統,就是不肯把起訴書給他們。
這種制度設計是一個死胡同,讓找說法的人“永遠在路上”,卻找不到出口。它精妙的邏輯,令人想起經典名著《第二十二條軍規》:“瘋子才能獲準免于飛行,但必須由本人提出申請。但是,凡能意識到飛行有危險而提出申請的,屬于頭腦清醒,應繼續執行飛行任務!钡诙䲢l軍規的本質是一個圈套,它運用了自相矛盾的推理邏輯,設計了一種永遠無法擺脫的困境,用作者的話講,是“一種有組織的混亂,一種制度化的瘋狂”。
呼格吉勒圖父母在各級檢察機關無助奔走,同樣陷入了無法擺脫的邏輯困境。如果不是人為制造的圈套,那也說明了司法系統糾錯機制嚴重失靈,遠離了“制約權力,維護權利”的法律精神。
四中全會推動依法治國,強調法院獨立辦案,官員不許干涉具體案件,司法機構互相制約而非配合,并推動冤假錯案責任倒追,這些決議都打到了“七寸”,對法治化無疑大有推動,當然也將會推動呼格吉勒圖案。
呼格吉勒圖案的重見天日,并非法律自身起了作用,而是源于政治氣候的推動。呼格吉勒圖死于政治(嚴打),“生”于政治,相形之下,呼格父母的努力,好心人的幫助,法律的有效運轉,都顯得卑微而渺小。
所以,呼格吉勒圖案遠沒有結束。我們需要解決的,仍然是冤案背后的制度困境,是架構的建立,是制度的設計,用制度防止人作惡,這是依法治國精神的精髓。(文/潘采夫)
專欄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