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報——社會觀察
近期,“大尺度”折射官場政治生態的反腐大劇《人民的名義》正在熱播。劇中除了真實而深刻地“再現”腐敗案件外,還多處涉及“網絡刪帖”、“視頻直播”、“新聞發布”、“輿情處置”等與網絡有關的片斷,具有非常強的時代性和教育性。
在電視劇第三至第六集中,山水集團的拆遷隊假扮警察,試圖趁夜強拆大風廠。大風廠工人在抵抗中意外點燃大火,致使多人受傷。此事被群眾用手機在網上直播,頓時傳遍海內外,形成重大網絡輿情。在省委書記沙瑞金的要求下,京州市迅速召開新聞發布會,省委常委、京州市委書記李達康就網上的傳言和公眾關心的話題一一作答。
文學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劇情雖然是虛擬的,但劇情反映的現實卻真實存在,因拆遷而引發的網絡輿情在網絡空間也隨處可見。在網絡資訊異常發達的今天,每個人都可以運用隨身攜帶的手機將遇到的事情拍成照片或視頻傳到網絡空間,如果配上吸引眼球的標題,將在短時間內“引爆”互聯網。面對不可逆轉的時代發展形勢,地方黨委政府必須順應時代潮流,及時主動公布相關信息。
社會發展到今天,突發事件的消息已無法封堵和屏蔽,也不可能像過去那樣經過“再三斟酌”、“認真梳理”,有選擇性地公布,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官方的權威消息必須“搶”在“魚龍混雜”的網絡消息前面。只能這樣,才能占領輿論制高點,爭奪話語主動權。在此基礎上,再會同網信部門和公安部門依法查處網絡謠言,嚴厲打擊造謠傳謠行為,為突發事件的成功處置營造良好的網絡輿論環境。
互聯網是一個開放平臺,網民是現實生活中的公民,他們在現實生活的種種遭遇很容易通過這個開放平臺反映出來。處置網絡輿情,除了線上的良性互動外,線下的輿源處置也非常關鍵。正如劇中反映的那樣,李達康除了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權威信息外,還為大風廠的工人聘請律師,著手解決工人們反映的現實問題。
因此,地方黨委政府在處置網絡輿情時,相關領導必須考慮得周全一點、細致一點、人性一點。只有這樣,黨委政府的工作才能夠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諧的黨群、干群關系才不會是一句空談。
電視劇還在播放,劇情還在發展,李達康身上也許還會有其他“故事”,但不管怎樣,在網絡時代的今天,面對因拆遷而引發的網絡輿情,他召開新聞發布會并積極面對記者的態度和做法值得各級領導干部學習和借鑒!
楊維兵
我來說兩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