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家
從思想源頭講,無論是日本的極端保守主義者還是美國的極端保守主義者,始終沒有忘記日、美曾是敵人,也是未來的潛在對手。
三個月內兩訪美國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雖然收獲了在特朗普勝選后首位與之會面的外國領導人、特朗普上臺后對美進行正式訪問的第二位外國領導人等“頭銜”,但安倍讓日美關系達到其預定水準的一系列努力,并未獲得實質性成效。2月9日至13日安倍的第二次訪美之旅,雖然在白宮和高爾夫球場與特朗普共同展現了若干引人矚目的外交姿態,但這些姿態與雙方會談所取得的成果并不匹配。
安倍此次美國之行,與美國主要達成了三項協議和共識。一是美國致力于使用包括常規武器和核武器在內的全部軍事實力保衛日本,這一承諾“不可動搖”;二是兩國承諾將深化雙邊貿易和投資關系,雙方將在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和美國副總統彭斯間設置新對話框架,以探索在財政、金融、貿易和投資等領域達成一攬子協議的“最優途徑”;三是延續日美安保磋商委員會(2+2會議)機制,同時就美軍駐沖繩普天間基地搬遷問題達成一致。
仔細分析下來,這三項協議或者共識,要么是老調重彈,要么是目前并不具備操作條件:強化日美安保同盟,保持美國在東亞的存在,是美國的既定戰略;普天間美軍基地的搬遷已在當地民眾的抗議聲中動工;雙方在經貿議題上設置的“二把手”對話新框架,在特朗普內閣的財政部長和商務部長人選還未確定的情況下也無從啟動。實際上,這些協議和共識都屬于安倍訪美前日本副外相秋葉剛男與美方協商好的“規定劇本”。
而將日美關系的浮夸一面特別凸顯出來的一幕,發生在雙方首腦會談后的聯合記者招待會上。比如,安倍強調“將通過日美的領導能力在亞太地區建立自由公正的市場”,并特別強調所謂“公平”是指“不允許國有企業靠國家資本介入經濟”、“禁止侵犯知識產權”,暗指中國的意圖明顯。
而特朗普則簡單指出要尋求自由、公平和互惠的貿易關系,只字不提“日美的領導”。此后,安倍欽點日本《產經新聞》記者問出記者會上最后一個問題,《產經新聞》記者試圖以“中國在亞洲更強硬”和“中國匯率政策不利美國”來誘導特朗普做出反應時,沒想到,特朗普拒絕跳進記者挖的陷阱中,而是強調了建設中美合作關系的重要性,并特別指出:“美中能友好相處,這也讓日本受惠,這對中國,日本及區域的其他國家都是好事”。
如果說特朗普上任第一天就宣布退出TPP,是安倍第一次被“打臉”的話,那么此次聯合記者會上特朗普在中國話題上的不配合,則是安倍第二次被“打臉”。這一次被“打臉”,顯示出在中美日三角關系的建構上,美日存在著的分歧。
這一結局并不令人奇怪。從思想源頭講,無論是日本的極端保守主義者還是美國的極端保守主義者,始終沒有忘記日、美曾是敵人,也是未來的潛在對手;從現實角度講,以冷戰思維遏制中國發展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無論是理性的還是極端的美國戰略決策者,都不可能甘心替日本背書。這就決定了日美同盟關系再穩固,也無法消除其內在博弈性。
一邊秀親熱,一邊防挖坑,特朗普時代的日美關系現狀,實際上顯示了日美同盟關系的上限。
徐立凡(學者)
我來說兩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