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六安市裕安區政府網站一條公示信息引發熱議。公示顯示,一名合肥人在該區同一個小區購買了44套房子。按當地補貼政策,房主共獲得約80萬元補貼。六安市裕安區房地產管理局一工作人員稱,房主票據手續齊全,并未違規。不過,他也承認,當初制定政策時沒料到有人會買這么多套房子。
有消息稱,這名合肥人購買44套住房,實為開發企業以房抵債,且80萬元補貼目前尚未兌現,但這并不影響公眾對這起補貼購房事件的負面評價。
按照裕安區城南鎮政府此前表態,當地基于“去庫存”的購房補貼政策,“既幫助了開發企業解困,又讓群眾得實惠”。那么,那些為買房焦灼的中低收入民眾,從這單生意中又真的獲得“實惠”了嗎?
買家在同一小區購進44套房,不可能用來“自住”,房子到手之后,依然會適時出手變現。在這一過程中,房子不過是換了換手,對于地方政府而言,可能暫時實現了“去庫存”,但對市場而言,“用來住的”房子并沒有實現其價值,甚至還可能被用來“炒房”。而地方政府以公共財政來補貼這樣“去庫存”,顯然是有問題的。
一者,這會不可避免地傳遞給房地產市場一個信號,即政府對于市場層面的炒房行為,非但無意抑制,甚至還持鼓勵、刺激的態度,這對普通民眾并不是什么好事。
再者,此舉也有礙社會公平。一般而言,財政補貼本該是政府對中低收入群體的一項制度設計,旨在扶持貧弱與無力者,最大限度減小貧富差距,體現社會公平。而一旦在政策運行過程中成為對“大戶”和富人的傾斜,必然產生扭曲,讓富裕者更富裕,從而悖離了補貼的初衷。
盡管當地有關人士也承認,相關政策制定“沒考慮太細”,但這顯然說不過去。國家一再強調“房子是用來住的”,并出臺各種財政政策嚴禁炒房,當地怎么可能在設定補貼時“疏忽”了申領補貼的套數,這樣一個比較容易想到的問題。
任何財政政策的出臺,都應該綜合考量各方面的因素,一方面開門決策、廣泛聽取公眾意見,要對政策可能導致的后果有一個預判,避免出現資金誤投的情形;另一方面,也要加強事中監管,全程監控財政補貼資金的規范運行與市場反饋,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政策。這樣,財政補貼資金才能夠真正用到該用的地方。
其實,不只是購房補貼,當下,不少領域均存在財政補貼不嚴肅、不規范、隨意性強的問題,每每引發公眾的公平焦慮。比如,多年來公眾吐槽的對中石油、中石化油價補貼問題,每年數百億的補貼,最終還是落到了相對比較富裕的那部分人身上。
畢竟,公共財政的錢來自民眾,也要施之于民眾,不能因為種種“疏忽”而變成富人的福利。
我來說兩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