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閨蜜門”被曝光以來,韓總統樸槿惠閨蜜崔順實“干政”事件持續發酵。繼2日突然提名新總理后,韓國總統樸槿惠3日又任命總統咨詢委員會委員長韓光玉為青瓦臺秘書室長,接替因“閨蜜門”曝光辭職的原室長李元鐘。上周起,樸槿惠更是對內閣和總統府進行一系列人事改組,并散播言論說將在國內事務上“退居二線”,其希望通過“洗牌”“交權”緩解不利局面的意圖清晰可見。
然而從本月1日至3日,民調機構針對1005名成年人就樸槿惠施政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來看,僅有5%的受訪者對樸槿惠施政給予正面評價。這個時候再用“退居二線”平息風波、止損遮羞,也要看韓國百姓買不買賬了。
事實上在閨蜜門被爆之前,韓國的政治場本就是動蕩不堪。從樸正熙在晚宴上被槍殺,到崔圭夏被政變趕下臺,再到金斗煥的鋃鐺入獄,韓國歷屆前總統的結局都不得善終。更莫論政客間從未停止的“貓狗大戰”、權錢交易、桃色丑聞。這次終于來了一個“嫁給韓國的女人”,宣稱將身心都奉獻給祖國和人民,本以為能清一清這政治的渾水。誰知道其身后還帶了八個“閨蜜”和2個男人,真可謂“隊伍龐大”。然而也就是應了那句“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最后樸槿惠還是“死在自己人手里”。
如果從政治體制的角度看待這一事件,它暴露的不止是“親信干政”,更是韓國政治體制的根本性矛盾。一直以來,韓國政權核心圈的運作都頗具“密室”色彩。從“十常侍事件”丑聞到“薩德”反導系統的部署再到“閨蜜門”,接踵而來的丑聞徹底揭示了民主政治實則是“心腹政治”的事實。
無獨有偶,在距離總統大選投票日不到10天之際,遠在地球另一面的美國聯邦調查局又重啟了對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前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郵件門”的調查。都是相同的手法,又見熟悉的場景。至此我們再面對“總統背后的人是誰,他們有什么權力,他們為什么會有這些權力,扯下民主外衣的資本政壇究竟會走向何方?”等問題,也就知爛在根上、并不樂觀了。
再回到韓國的問題上來,從樸槿惠犯眾怒部署“薩德”就知其受美國掌控已深。本想依靠倚重美國,勾搭日本,成為“維護”東亞和平的“幫兇”。但從近段時間以來川普和克林頓互揭老底“不死不休”的架勢來看,美國已顧不上“罪惡深重”的樸槿惠了。任期還剩1年零3個月,遭美國拋棄又與中國友邦“翻臉”的樸槿惠下場可以預見。無論是退居二線還是宣布辭職,韓國的臉面都注定掃地。
最后用網絡上一句熱語來做個結束,“謝幕沒有掌聲。樸槿惠,離開的時候別忘帶上薩德!”
我來說兩句排行榜